服务热线
0771-2755261
18172067766
(微信同号)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款产品完全按照市场的预期和反馈来设计,但进入市场后,销量低迷,口碑一般,最终沦落为一款平庸的产品甚至退出市场。而前期看似漏洞百出的产品评估和预期差强人意的产品设计却迅速抢占市场成为爆款。
至于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权重等比例划分。如果参考了各方面的意见来进行产品设计,那最后的产品会是一个四不像。因为产品的功能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深度的加深会影响傻瓜用户的表层需求,而如果设计的太过简单又会影响专家用户的利益。内部的设计也像是一个博弈的过程,甚至还有零和博弈的味道。
用户表达的并不是真正想要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你问你一个单身狗他对未来另一半的要求,他会从身材、相貌、性格、经济条件、爱好等方面一一列举,但你千方百计找到一个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人来介绍给他,却不是他喜欢的。这时候他会告诉你”感觉不对“。感觉很重要,实际上,如果遇到真正对的产品,用户会表现出惊喜,这种感觉就像一见钟情。本质上是满足了用户所言之下的底层需求和欲望。
需求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品的开发周期,少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和软件类产品不同,对于实体产品来说,进行快速上市迭代几乎不可能,所以才需要前期非常谨慎的评估和判断。一旦投入研发和生产,就成为一辆没有刹车系统的列车,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会发生变化的。在没有移动互联的时代,人们对于手机的通信需求只有电话、短信和彩信。而现在,手机的通信功能甚至已经成为边缘功能。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所有人都喜欢他。无论如何努力,都会发现取悦每一个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产品也是如此,妄图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产品只能是妄想,最终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特点的四不像。
如果想要满足主流用户的需求,那设计依据的权重就应最大化分配给主流用户,专家型用户的需求只能当做辅助性参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专家型用户的需求,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就可以针对现有的功能进行深度优化,但依然要照顾主流用户的体验。
举个例子:比如“茄子快传”作为安卓上最受欢迎的主流跨平台数据传输软件,曾获得 Google Best 的殊荣,但现在却在主页添加了太多的不相关的信息流入口。无法判断这个决定是参考了部分专家型用户的需求还是市场变现的需要,但确实影响了主流用户的需求,骂声不断
在所以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初期,是可以多一点”随波逐流”,多一点任性的想法和做法的。
文章来源:转自网络,仅供交流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